冬季孩子补不进、长不高,竟然是“肝”没养好?揉开3个穴,肝气顺了,肝血足了!
很多家长都知道冬季“肾”当令,该补肾强精;也知道寒冷和燥气容易让肺受伤,该护肺润肺;当然也知道孩子脾常虚,而脾虚百病生,一年四季都该健脾助运。
但其实,还有一个脏腑的呵护,却容易被忽视——那就是肝。冬季不好好养肝护肝,孩子补啥都补不进,还会造成视力减退、面色萎黄、贫血、免疫力差、生长动力不足等等一系列病症或发育障碍。
今天就来说一说冬季养肝。
冬季在中医五行中属水,其气候特点是寒冷、肃杀、深沉和敛藏。肝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木行,具有升发、疏泄的特性。冬季的肃杀、深沉氛围与肝的这种升发、疏泄特性是相反的,容易使肝气郁结,情志不畅。
同时,小儿体质特点之一就是“肝常旺”,很容易就疏泄失常、进而扰乱脏腑。尤其是肝属木,脾属土。木克土,肝对脾有一定的克制作用。当肝脏出现异常时,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脾气虚弱等症状的出现。
所以很多时候家长都没有意识到:孩子脾虚、运化不好,导致冬补补不进去,虚不受补,背后都有“肝郁克脾”的因素存在。
所以养肝、柔肝,对孩子身体健康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肝没养好,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。诸如:
• 消化差、营养跟不上。
• 身高体重增长受限。
• 免疫力降低。
• 情绪不稳定、行为异常。
• 视力下降。
……
那么,怎样判断孩子肝疏泄不畅,需要柔肝了呢?家长可以从以下各个细节来判断——
① 烦躁、易怒: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、大哭、很难哄好,很可能就存在肝疏泄不畅的因素。
② 口干口苦、容易上火:肝郁化火,可能导致孩子嘴里发苦,出现口干、口臭、易上火的现象。
③ 食欲减退、腹胀:孩子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、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腹泻等症状。
④ 眼睛干涩、视力下降:“肝之液为泪”,肝血不足会使泪液分泌减少,眼睛干涩、视物模糊、视力下降、迎风流泪等。
⑤ 脸色发黄:肝血不足,不能上荣于头面,所以面色苍白萎黄、气色暗淡发青、精神恍惚。
⑥ 容易抽筋:肝主筋,当肝血对筋脉的滋养不足了,血不荣筋,便会出现抽筋。
对于孩子肝的调养,主要在于两点:
• 一方面,注重在“情志”的层面,给孩子调畅情志,避免郁怒;
• 另一方面,注重在“脏腑”的层面,给孩子疏肝理气,调养气血。
所以,我们要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,少一些命令和要求,多一些赞美和表扬,让孩子保持一个放松良好的情绪,对于养肝护肝而言,是极好的。
同时,冬季一定要注重孩子的睡眠,早卧晚起,千万不要让孩子熬夜,对于肝血的调养也非常重要!
使用小儿推拿的手法,也能帮助孩子条达肝气。尤其注重在3个穴位点的推拿,对疏肝理气、调养肝血非常有帮助。
揉肝俞
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柱旁边,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的位置。它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,直接对应肝脏,经常按摩有助于梳理肝气、缓和情绪、改善视力、滋养肝血。
1、定位:孩子坐位或俯卧位,从低头时最高隆起处(第七颈椎)往下数到第九个突起,即第九胸椎棘突。然后,在该棘突下方左右各量出两横指宽的位置,即为肝俞穴。
2、手法: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对肝俞穴进行按揉。按摩时用力要均匀、柔和、持续。
3、时间与频率:每次按揉1-3分钟,可以每天按摩一次,或根据需要进行调整。

期门
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位,搓揉期门穴不仅可以疏通肝气,而且具有调和脾胃的功效,可以疏肝解郁、缓解胃痛、胃胀、消化不良。
1、定位:期门穴位于胸部,当乳头直下,第6肋间隙,前正中线旁开4寸。也可以从身体侧面,腋正中线摸到肋弓最低点的肋骨(第10肋),往上逆数至第6、7肋,循其间隙往前,至乳头垂直下方为穴位。
2、手法:双手掌根覆盖于双侧期门穴上,打圈搓揉的方式。如果很难找到定位,直接使用我们介绍过的“搓摩胁肋”手法同样可以。
3、力度与时间:搓揉的力度应适中,每次搓揉的时间约1分钟左右,每天可以搓揉1-2次。
揉太冲
太冲穴作为肝经的原穴,具有强大的疏肝理气功效。按摩太冲穴可以帮助疏散郁结的肝气,平肝潜阳、调节气血。冬季每晚给孩子泡脚时,就可以配合按摩这个穴位,泡脚+推拿双管齐下,不仅疏肝理气,还有助调和阴阳,滋养肝血。
1、定位:太冲穴位于足背侧,第一、二趾跖骨连接部位的凹陷处。也可以用手指沿着足部母趾、次趾之间的夹缝向上移压,能感觉到动脉应手的位置即是太冲穴。
2、手法:用拇指指腹揉太冲穴,力度适中,以产生酸胀感为宜。
3、时间与频率:一般1至3分钟。
也可以来找我们哦,用专业的小儿推拿手法,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护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