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宝宝的睡眠:解决夜醒、哄睡难,如何帮忙宝宝睡得更香甜

206 2024-12-22

宝宝的睡眠规律: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


1.宝宝需要多少睡眠

0~3个月宝宝的睡眠总量为14~22小时,睡醒间隔1~2小时。4~11个月为12~15小时,3~6个月间隔1.5~2.5小时,6~9个月间隔2~3小时。1~2岁则下降到11~14小时。


2.小睡次数与夜间睡眠的变化

白天小睡:新生儿每天小睡5~6次,3个月后减少到3~4次,6~9个月第3次小睡(黄昏觉)消失,12~18个月,只保留午觉。

夜间睡眠:夜间睡眠从新生儿期的9小时,逐渐延长至1岁的11小时。

夜间进食的次数:新生儿期3~4次,4个月时2次左右,6~9个月1~2次,9个月以上不需要夜间进食,一部分宝宝会保留一顿晨奶。

夜间入睡时间的差异很多3~9个月的宝宝无论睡得多晚,都会在第二天早晨的五六点醒来,所以为了保证睡眠时长,应该早点儿入睡。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当晚7~9点入睡,次日6~8点醒来。如果小婴儿入睡时间晚于9点,可能会引发其他相关的睡眠问题。在1岁之内,较早的入睡时间更能满足宝宝的睡眠需求。
3.自主入睡能力的关键期
4~6个月是睡眠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。这时宝宝的夜间自主入睡能力开始发展,

6个月后,宝宝能自己睡长觉的可能性增加,逐渐摆脱不规律打盹,形成2~3次的规律小睡。



  • 入睡是一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能力,宝宝能不依赖家长的帮助,依靠自己的力量顺利入睡,是自身能力发展的重大里程碑。这种能力发展的时间和睡眠习惯直接相关,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。通过了解这些基本规律,你会发现,宝宝睡眠问题有迹可循,并非单纯的“难带”或“睡不好”





02常见睡眠困惑:为什么睡觉成了大难题?


困惑一:为什么宝宝明明很困了,却不肯睡?

宝宝困过头时,体内对抗疲劳的化学物质增加,导致他显得兴奋易怒,哭闹不止。对婴儿来说,醒太久、太疲劳就容易引发睡前哭闹。家长需要观察宝宝的睡眠信号(如打哈欠、揉眼、啃手等),及时安排入睡,避免“过度疲劳”。 

困惑二:宝宝白天呼呼大睡,晚上却不肯睡?

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几乎都在呼呼大睡,只偶尔醒来踹踹妈妈的肚子,出生后也有一阵子睡得昏天黑地,婴儿的昼夜节律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来。如果宝宝白天连睡三四个小时不醒或者早上起得太晚,就容易发生昼夜颠倒,表现为:晚上入睡困难,睡后每2小时甚至1小时一醒,半夜起来玩等。

这是典型的昼夜节律未建立的表现。通过增加白天的活动量、晒太阳、控制小睡时长(建议每次不超过2小时),并在晚上保持环境安静和光线昏暗,可以帮助宝宝逐渐适应昼夜规律。仅在小睡期间保持室内光线较暗一般不会造成昼夜颠倒。

困惑三:宝宝明明睡得挺沉,怎么一放下就醒呢?

这是因为宝宝的睡眠周期较短(30~45分钟),且入睡初期以浅睡眠为主。3个月内的婴儿,入睡后先进入20分钟左右的浅睡眠,此时比较容易惊醒。建议在宝宝入睡20分钟后进入深睡眠时再轻轻放下,或者尝试让宝宝在床上入睡。

3个月后的婴儿,入睡后会先进入深睡眠,放不下的现象会有好转。此外,婴儿在浅睡眠期间,睁眼睛、动两下,甚至哭两声,都是正常现象。如果父母误以为宝宝已经醒了,反而会对睡眠造成干扰。

困惑四:夜间醒来频繁,甚至“对表”醒?

妈妈们有时会发现,婴儿的夜醒每天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出现,呈现类似1点、3点、5点这种“对表醒”。这涉及习惯性夜醒,前几天都在这个时间醒,生物钟巧妙地记忆、追踪着之前的情况,今天很可能还是这样。如果宝宝入睡时依赖奶睡或抱睡,醒来后会自然寻找熟悉的睡眠条件。家长应逐步淡化这些依赖,引导宝宝自主入睡。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对表醒都是习惯性夜醒,夜醒不等于饿,大小便、湿疹、冷热变化、白天受的刺激、换床、家里来人、妈妈上班、学翻身、长牙,乃至蚊虫叮咬都可能引发夜醒,父母要判断清夜醒的原因,不要宝宝一醒就喂奶。无原则夜奶是导致习惯性夜醒的主因



如何帮助宝宝睡得更香甜?


婴儿不能自己拉窗帘、脱衣服,甚至不会自己躺下……所以宝宝顺利入睡,得依靠家长在恰当的时机安排就寝。留意睡眠信号,并结合月龄对应的平均醒睡间隔,为宝宝建立稳定作息,能帮助家长判断入睡时机,减少宝宝哭闹。

1.建立规律的作息

根据宝宝的月龄安排固定的入睡时间,建议晚7~9点上床,早6~8点起床。白天的小睡时间应相对固定,并尽量避免太晚的小睡。

2. 创造适宜的睡眠环境

夜晚保持卧室安静、昏暗,温度适宜;白天小睡时光线可以稍暗,但无需完全遮光。舒适的睡眠环境能帮助宝宝快速进入深睡眠。

3.培养自主入睡能力

4~6个月时,可以尝试减少奶睡、摇晃入睡等方式。让宝宝在清醒但疲倦时被放在床上,逐步学会自己入睡。

4. 观察宝宝的睡眠信号

困过头时,婴儿反而可能表现得很兴奋、易怒、难以入睡。缺乏睡眠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,累积的疲倦会让孩子总处于兴奋状态无法放松。宝宝不一定是玩了什么,只是醒久了就会疲劳。哭闹也说明他已经非常困倦,此时入睡难度也飙升。虽然宝宝累到极限最终还是会睡着,却是不健康的崩溃式入眠。

说起睡眠信号除了打哈欠,其实揉眼睛、眼睛没神、一直啃手、用力咬东西、晃头、抓头发、手乱挥动、尖叫等都有可能是睡眠信号。

发脾气也是困的信号。想要的东西得不到,在刚睡醒的时候,孩子也许可以忍受,但很困时,这些挫折很可能激怒孩子,引发尖叫、哭闹。因为磕碰等原因引起的疼痛,会激起比平常更激烈的哭闹。家长往往把这些现象和一般的叛逆、脾气大挂钩,其实是宝宝困了难受,情绪的容忍度下降了。


写在最后:

安睡是宝宝最好的成长礼物,照顾宝宝的睡眠是父母的必修课;父母的用心呵护,塑造着宝宝的成长轨迹。尽管哄睡的过程充满挑战,但它同时也是与宝宝建立亲密连接的重要时光。  

愿每一位新手爸妈都能在陪伴宝宝成长的同时,找到属于自己的育儿节奏,让每个夜晚都更安稳、更温暖。

觉得有帮助?分享给更多新手爸妈,让他们的夜晚更轻松



备案号:浙ICP备20230375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