婴儿消化系统一般有肠胃容量小、消化酶分泌不足、肠道菌群尚未稳定、胃肠蠕动能力弱、贲门括约肌松弛等方面的特点。放屁是人的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,如果出现了经常放屁,家长们就要注意的,可能与以下的一些情况有关。
新生儿的胃容量极小,为30-60毫升,之后逐渐增大,意味着婴儿需要频繁进食,但每次进食量相对较少。如果宝宝连续的放屁,而且没有臭味,可能是因为饥饿促进了肠蠕动的增快导致的,这时候给宝宝喂食就可以解决了。婴儿属于身体发育较快的年龄阶段,此时身体代谢一般较快,食物消化通常也比较快,可能会导致出现排气多的现象,一般无其他不适症状。平时注意保持饮食安全、卫生即可。如果周围温度较低,家长未注意婴儿腹部保暖,可能会导致腹部受低温影响,导致组织损伤,出现痉挛、收缩的现象,常会导致排气增多的情况。

家长通常需注意做好婴儿的防寒保暖,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。以免受凉后导致寒气入体,造成胃肠道血运减少的情况。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,影响胃肠道蠕动,使宝宝肠胃受到刺激,出现肠胃不好的情况。
可能是宝宝自身肠道免疫功能障碍,或吃了不洁食物,导致肠道菌群失衡,影响胃肠消化功能,而出现腹泻、腹痛、异常排气等情况。对此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、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等药物治疗。出生后的初期,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发展阶段,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失衡。
若是家长平时不注意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,可能会导致婴儿喂养过程中,宝宝吃饭时速度过快、过急,吸入大量空气,并积聚在胃肠道内,对黏膜产生刺激,可能会导致腹胀、排气等不适症状。建议注意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,注意少食多餐,帮助保护胃肠健康。家长可适当进行腹部按摩,促进气体排出。拍嗝:婴幼儿胃容积较小,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,吃奶的时候容易吃进过多空气,吃完奶之后尽量给婴幼儿拍嗝,以防止发生呕吐、腹胀等。通常手心呈空心状,沿着背部两个肺的部位,从下向上轻轻叩击。还有一些宝宝在吃饭的时候玩耍打闹,或者哭闹吞食了大量的空气,这个时候也会导致肚子胀气,也会出现了放屁的次数增多。
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,其母亲吃了较多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比如鸡蛋、瘦肉等,则母乳的蛋白质含量会增加。进入宝宝体内后,胃肠分解蛋白质时会产生气体,继而出现排气现象。此时母亲注意调整饮食即可,宝宝的症状也会改善。注意饮食: 由于婴幼儿消化、吸收能力较差,处于哺乳期的母亲应注意饮食,不要吃辛辣、寒凉等刺激食物,以免影响母乳导致宝宝进食后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。如果宝宝已经添加辅食或正常饮食,应注意饮食规律、按时进餐,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、寒凉的食物,以免对宝宝胃肠道造成刺激。
由于宝宝的胃肠道的发育还不是很完善,有的时候吃的过多过杂的东西,宝宝吃得过饱,食物来不及消化,大量食物在胃肠道内滞留,经肠道分解可产生大量气体,宝宝可能出现腹胀、排气频繁等情况。建议家长合理安排喂养宝宝的频率和量。此时婴儿体内的消化酶,如淀粉酶、脂肪酶等分泌量少且活性低,对淀粉、脂肪等的消化能力较弱。婴儿的胃肠肌肉发育尚不完善,蠕动速度较慢,食物通过胃肠道的时间相对较长。这个时候可以进行腹部的按摩,以腹部为中心,顺时针方向的按摩,也可以口服一些益生菌。婴儿的贲门括约肌较松弛,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,容易出现溢奶和吐奶的情况。
宝宝体内缺少乳糖酶,或者乳糖酶活性低下,吃了乳制品后,自身无法完全吸收食物中的乳糖,影响胃肠蠕动,出现肠鸣音亢进、频繁排气等症状。对此,建议家长给宝宝选择适宜配方乳,避免盲目喂食乳制品。

婴儿便秘时,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,会被细菌分解产生气体,从而导致放屁增多。便秘还可能引起婴儿腹胀、食欲不振等症状
还有一些宝宝吃了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,像一些红薯,还有白萝卜等等,也可以引起放屁的次数增多。
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科学喂养,遵循少食多餐原则,注意饮食卫生。日常注意保持婴儿的口腔卫生和饮食卫生,定期观察婴儿的排便情况,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消化问题。